资源供给更均衡!《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

行业动态 2022-03-27 19:42:27
近日,《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
《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均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
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型城市基本建成,教育竞争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成同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发展目标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应入尽入”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保持在90%以上。
新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推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
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建立以学校阵地为主体、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为有益补充的机制,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创新“供给”方式。
到2025年,全面消除“大班额”。
持续夯实控辍保学基础,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应入尽入”。
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
到2025年,创建市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60所。
建设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28所和市级示范区13个。
全市新建学校全部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
再创建一批省级示范高中。
到2025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创建一批省市级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建成一批市级重点专业,建设2—3所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标准。
到2025年,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曲江新区各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全市新建改建学校任务统筹推进。
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持续打造“15分钟社区教育圈”,开设服务市民学习的各类课程,开展多样化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鼓励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完善西安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十大工程” 积极促进西安教育事业 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西安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集中攻坚,系统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提质促优、普通高中提质强特等“十大工程”,积极促进西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调整办园结构,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
大力发展公办园,充分挖掘潜力,以城市开发区、人口密集区为重点,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
建立全市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强幼儿园信息服务工作。
◆义务教育提质促优工程 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推进落实男女性别平等教育,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
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完善市级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平台,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
◆普通高中提质强特工程 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有序推行选课走班。
建设适应新时代着眼未来的特色部室和学科教室。
建设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及高中学校质量监测平台,用好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工程 支持高陵区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陵产教园区。
建设西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能力提升工程 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从环境设施、教师队伍、内涵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培育600所新优质学校,整体提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
深入实施“名校+”工程。
◆教育信息化2.0工程 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打破“资源孤岛”现象,推进“名校”与“+校”之间互联互通,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生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200所智慧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20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教育融媒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西安教育融媒育人功能,把西安教育融媒建设和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西安教育融媒“新闻+政务+服务”格局,供给优质内容,搭建“西安教育发布”客户端平台。
◆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周至县涉农县域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程,扩大乡村温馨校园覆盖面。
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
◆校园内涵建设工程 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程 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发展路径 提质量推改革重师资 驱动教育创新发展 强思想,铸就教育发展灵魂。
加强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依托社区、学校建立家长学校。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第二课堂”思政系列课程。
打造西安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促均衡,优化资源配置供给。
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市域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体系,划定红线予以严格控制。
在城市改造、新区开发、产业聚集区和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四同步一优先”原则,优先交付使用基础教育设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构建“五优”发展体系。
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注重特色课程建设和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到2025年,创建200个教研员工作室和100个班主任工作室,构建“1+10+20+2000”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推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岗位设置聘用制度。
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长效联动机制。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明确师德红线,加强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其当年职称评审、评优推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资格。
推动教育国际合作。
鼓励职业教育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学徒制示范试点。
发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对外交流平台作用,推动市属高校与沿线国家相关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
将校园安防平台纳入“智慧校园”大平台,推进全市教育安防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平安校园模式。
聚焦重点领域防控。
积极适应常态化抗疫保学,加大学校疫情防控力度。
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协调统一的生命教育架构。
中小学校按照标准和要求,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兼职保健教师。
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的目标。
在线咨询
小瓶科技客服
业务经理(同微信)
18801079534
客服咨询热线
010-86399882